编者按:城市,是现代化建设的生动载体,更是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依托。红网推出“城市工作综述”系列报道,以“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六大维度为经纬,梳理十年来湖南城市发展的实践探索与卓越成就,全方位、多视角地展现湖南城市工作的创新实践与丰硕成果。

湖南湘江新区。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卢欣 长沙报道
城市发展的密码,深藏在“创新”二字里。从粗放扩张到内涵提升,湖南城市十年蝶变,正是一场以创新为引擎的深刻重塑。
“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湖南城市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湖南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将“人民城市”理念融入城市血脉,在这场波澜壮阔的变革中,带领全省住建系统以创新为笔,于三湘大地描绘出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图景。
制度创新:破除壁垒释放发展活力
城市发展的突破,始于制度创新的率先破题。
湖南以“放管服”改革为抓手,在全国率先推行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改革后,全省工程建设项目审批事项得以精简规范,全流程审批时限大幅压减,其中社会投资类项目已压缩至70个工作日以内。
“从拿地到拿到施工许可证只用了58天,这样的速度以前想都不敢想。”一位企业负责人感慨道。
在湖南湘江新区,一场更深层次的制度创新正在进行。作为中部地区首个国家级新区,2022年以来不断优化管理运行机制,实现湖南湘江新区、长沙高新区、岳麓区“三区合一”“区政合一”,原本分属“三区”的83个部门精简整合为20个部局。
“我们不是简单的物理整合,而是化学反应良好的三区融合发展。”湖南湘江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体制优势迅速转化为发展优势,2024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经济总量超5000亿元,稳居全国新区第一方阵。在“2024中国市辖区高质量发展百强”榜单中,长沙市岳麓区位列第23位,较2023年大幅提升18个名次,稳居中部地区第二位。
湖南自贸试验区的制度创新更是成果丰硕。形成109项制度创新成果,其中7项在全国复制推广。这些创新举措,让自贸区新设立企业达5.47万家,引进575个重大项目,总投资7673.67亿元,自贸试验区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进入新发展阶段,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城市群,在区域经济发展当中的引擎作用越来越凸显。为有效破解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湖南在“十四五”规划中,提出构建“一核两副三带四区”区域经济格局。
大力推进长株潭区域一体化,打造中部地区崛起核心增长极,带动“3+5”城市群发展;建设岳阳、衡阳两个省域副中心城市,支持岳阳建设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区,支持衡阳建设现代产业强市;建设沿京广、沪昆、渝长厦通道的三大经济发展带;推动长株潭、洞庭湖、湘南、湘西四大区域板块协调联动发展。湖南区域城市协调发展呈现崭新格局。
科技创新:智慧赋能提升城市品质
在省委、省政府“科技强省”战略引领下,科技创新深度融入城市肌理,重塑着城市品质和治理模式。
走进长沙公交运营指挥中心,大屏幕上实时显示着全市4000多辆公交车的运行状况。这套智能调度系统,让公交准点率已超过92%。
“通过大数据分析,我们能精准掌握客流规律,动态调整运力安排。”长沙市公交集团负责人介绍。
这只是湖南智慧城市建设的一个缩影。全省大力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长沙、常德入选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基地,株洲获批国家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发展试点。
在科技创新赋能城市治理方面,益阳市同样展现出创新活力。该市建成的智慧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作为城市管理的“智慧大脑”,在湖南省第30届环卫工人节期间得到了集中展示。这一平台通过集成各类城市管理数据,实现了对城市运行状态的实时感知和智能调度,是益阳推动城市治理精细化、智能化的具体实践。
在长沙,望城区建成全省首个全区统一的“智慧住建”平台,实现对在建工地、燃气站、物业小区等重点领域全要素监管。
“通过无人机巡查和物联网监测,我们能及时发现并处置各类安全隐患。”望城区住建局负责人说。
科技创新不仅改变了管理方式,更提升了服务效能。湖南省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系统实现“一网通办”,电子证照全面推行,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治理创新:精细管理绣出城市温度
城市治理,下足绣花功夫。湖南全力推动城市管理重心下移,让治理更具精度、更有温度。
在湘潭市雨湖区,窨井盖治理创新采用“保险+服务”模式,为全区2.3万个窨井盖购买责任保险,建立快速理赔机制。
“小井盖关乎大民生,我们要用创新思维解决群众身边的烦心事。”雨湖区城管局负责人表示。
垃圾分类是城市治理的又一创新领域。
娄底市将垃圾分类宣传与体育赛事相结合,在湘超联赛娄底赛区期间,创新采用“体育+环保”模式,将环保理念深度融入赛事全程。赛场入口设置了垃圾分类趣味游戏和宣传区,志愿者用亲切的方言讲解分类知识;赛场内的LED屏滚动播放宣传标语,球迷们手持分类标语进入直播镜头,让环保理念随赛事热度广泛传播。
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终场哨响后,许多球迷并未立即离场,而是在志愿者引导下,自觉将垃圾带至指定点分类投放,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绿色谢幕”,展现了体育精神与城市文明的完美融合。
长沙县探索“撤桶并点、定时定点”模式,全县居民小区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100%,回收利用率达38.5%。“一开始不习惯,现在大家都自觉分类了。”长沙县星沙街道居民刘大姐说。
这些创新实践,体现了湖南城市治理从“粗放式”向“精细化”的转变。通过建立健全城市管理协调机制,推动执法力量下沉街道社区,湖南正走出一条具有本地特色的城市治理新路。
理念创新:以人为本转变发展模式
创新的深层,是发展理念的根本转变。
湖南牢固树立“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将群众满意度作为衡量城市工作的重要标尺,在老旧小区改造中,创新推行“菜单式”改造,让居民按需“点单”。
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已连续6年纳入全省重点民生实事,2025年计划改造小区1605个,覆盖居民18.59万户。这些数字背后,是千家万户居住条件的切实改善。在改造中,全省同步推进加装电梯、更新供水管网、改造燃气管网等基础设施,居民生活品质显著提升。
“我们小区改造前,脏乱差,大家都不愿意出门,现在环境好了,大家在一起散步晒太阳,很幸福。”长沙市开福区荷花池社区居民李建国说。
作为一座名副其实的“水城”,常德市曾长期受困于城市内涝和黑臭水体。近年来,常德市大力推进海绵城市建设,规划启动一批水系治理、供水排水、污水处理、城市防洪项目,白马湖、穿紫河、新河、护城河等水系焕然一新,“水城”的灵性被唤醒,市民因水而生的幸福感节节攀升。
在长株潭绿心地区,一种新的发展模式正在探索。通过创新生态补偿机制,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
行走在三湘大地,从湖南湘江新区的制度创新到常德海绵城市的理念创新,从株洲智慧交通的管理创新到益阳城市治理的科技创新,创新已成为湖南城市发展的时代强音。
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相关负责人表示,站在十年蝶变的新起点,湖南将持续激发创新动能,朝着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迈进。
来源:红网
作者:卢欣
编辑:刘娜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
本文链接:https://zfhcxjs-wap.rednet.cn/content/646955/64/15444936.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