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城镇建设展示新形象。以三大行动为抓手,大力提升城市功能品质。深入推进交通畅通行动。完成投资71亿元,实施重点项目70个。响石广场改造、云龙大道快速化改造、东城大道等重点工程建成通车,北环路C段、D段、铁东路核心段等重点工程完工,群众期盼20余年的城市环线工程实现主体贯通。深入推进旧城提质行动。实施旧城提质“八大工程”,推进项目405个、完成投资15.96亿。完成老旧小区改造项目204个、2.6万户。创新推行社区“微亮化”试点建设,美了小游园,亮了回家路,惠及4.4万住户。深入推进设施配套行动。完成投资354.8亿元,竣工项目45个。“气化村镇”行动加快推进,39个建制镇、502个村通过管线实施气化,4.3万户居民用上了清洁稳定的天然气。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顺利通过评估验收。攸县皇图岭镇获评国家级特色镇,茶陵双元村、炎陵西草坪村入选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单。
二、产业发展实现新突破。一方面,房地产市场保持平稳健康发展。出台《关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促进房地产业稳定发展的政策措施》,成功举办第二届住宅产业博览会,房地产市场实现“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的目标。新增“四上”房地产开发企业47家,完成房地产投资403亿元,同比增长0.3%,新建商品房网签销售面积628万㎡,其中中心城区网签销售395万㎡,同比增长1.5%。另一方面,建筑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全市实现建筑业总产值970亿元,同比增长10%。新增四上建筑企业53家,获“鲁班奖”3项、省“芙蓉奖”30项。出台《株洲市绿色装配式建筑管理细则》,组织召开全市装配式建筑培训推进会,大力支持绿色装配式建筑产业发展。城镇建筑竣工面积556.27万平方米,城镇绿色建筑竣工面积440.98万平方米,占比为79.27%,高出目标任务14.27%。装配式建筑总开工面积624.73万平方米,中心城区装配式建筑开工面积338.81万平方米,新增装配式建筑面积占比54.23%,全省排名第一。
三、民生保障迈上新台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把老百姓放在心上,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难题。紧盯“上楼难”,率先实施城区既有住宅加装电梯。累计受理500多台,开工建成210余台,惠及4000多户家庭近2万市民,成为全省第一个有政策、有补贴加装电梯的城市。紧盯“物业难”,探索物业管理“四方四级”模式。以无人管、管不好的小区为重点,深化“四方四级”物业管理模式,推动小区物业管理法治化、规范化、集约化。市区288个无物业管理小区成立业主组织,85个实现业主自治。紧盯“住房难”,切实加大住房保障力度。全市开工棚户区3678套,发放公租房租赁补贴4280户、人才购房补贴1000万元。开展农村住房保障攻坚行动,对全市11万余户农村四类重点对象及“边缘户”住房安全保障进行核查,保障率达到100%。紧盯“设施难”,切实加强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实施安全供水、气化株洲、污水治理、垃圾治理、黑臭水体整治和智慧建设增效六大工程204个项目,完成投资75亿元、竣工52项。特别是15个黑臭水体整治项目如期完成,城区黑臭水体消除比例达到90%以上。
十三五时期工作回顾
城市品位大幅提升。以“三大行动”为抓手,项目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城市功能更为完善,城市品位显著提升。交通畅通行动。城区累计完工道路建设项目400个,累计完成投资超420亿元。畅通了一批环城路,群众期盼20余年的环线贯通工程实现闭环。修建了一批融城路,云龙大道快速化改造、武广大道、湘江大道和龙洲路等建成通车。贯通了一批骨干路,神农大道、航空大道、中车大道等建成通车。打通了一批交通堵点,响石广场改造等工程完工,红旗路、庐山路上新增人行天桥4座,缓解了人车混行矛盾。旧城提质行动。累计实施各类项目781个,完成投资308亿元。改造老旧小区475个、6.44万户群众住房条件得到有效改善。完成棚改拆除新建项目186个,2.92万户群众搬进了新房。完成了湘天桥等18个农贸市场的提质改造。设施配套行动。实施项目516个,完成投资1050亿元。株洲市二中初中和小学部等一批教育设施建成并投入使用。云龙、枫溪等一批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建设全部完成。皇图岭镇成为株洲市第一个全国特色小镇,株洲云田镇、炎陵黄桃小镇(中村乡)入选湖南首批十个特色农业小镇。
城乡建设大步前进。坚持城乡统筹、融合发展,全面推进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城镇建设力度加大。规划管控更加科学,完成新一轮城市总规修编初步成果,编制村庄规划829个,乡镇规划65个,在全省率先实现了市域镇(乡)村庄规划全覆盖。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取得阶段性成效,顺利通过国家中期评估验收。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由“十二五”期末的62.1%增加至68.1%,城镇人口突破403万。渌口区正式挂牌,城区建成区面积由“十二五”末的138平方公里,扩大到2020年底的163.33平方公里,城市发展空间大幅度拓展。积极推进特色城镇建设,白关镇获评国家建制镇示范镇,皇图岭镇入围全国特色小镇,白兔潭镇获评省级新型城镇化试点示范镇,醴陵沩山村获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醴陵沩山村、攸县泉坪村、茶陵双元村、炎陵西草坪村入选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单。编研出版了《株洲历史文化建筑》《株洲古建筑》等一批历史文化力作,为城市留下记忆,让市民记住乡愁。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市政基础设施、公共交通、能源、水利、信息“五张网”建设大力推进,城镇承载力大幅增强。枫溪大桥、渌口大桥建成通车,湘江八桥开工建设,跨湘江大桥总数达到8座。市四水厂、白石港污水处理厂二期等7座水厂新改扩建全面完成,新建改造城市供水管网1488公里,城市日供水规模约400万吨,新建改造燃气管网680公里。“气化湖南”工程顺利推进,潜江-韶关输气管道株洲段完工,城镇居民气化人口近145万人,城镇居民天然气气化率达到60%。在全省率先实施“气化村镇”行动,预计到2020年底将实现66个建制镇燃气全覆盖。实施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攻坚行动,累计建成乡镇污水处理厂30座,有望提前两年完成省政府建制镇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目标。建成“地下管线信息系统”“市政基础设施信息管理系统”等一批智慧工程,完成地下管线普查10233余公里,探查和测绘株洲市建成区约270平方公里内的市政道路、桥梁等市政基础设施,全面提高了株洲市城市管理的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深入推进大气污染防治行动,对扬尘污染违法行为实施“零容忍”,全面加强渣土运输监管,加快油烟机改装,全市空气质量平均优良天数超过300天。全面实施水污染治理行动,累计投资380亿元,大力推进“一江八港”整治,完成黑臭水体整治33个,全市主要水系考核断面保持或优于国家Ⅱ类标准。严格执行“八个100%”扬尘治理措施,在建工地“清新干净”,助推株洲蓝天300天。
产业发展大放异彩。房地产市场实现健康发展。预计房地产开发投资从2016年的184.8亿元增加到410亿元,年均增长11.29%;五年累计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1794亿元,为“十二五”的1.68倍。预计商品房销售面积从2011年的601.8㎡增加到685万㎡,年均增长3.75%;五年累计实现商品房销售面积3729.65万㎡,为“十二五”的1.29倍。预计房地产行业税收从2015年的60.27亿元增加到98亿元,年均增长10.3%,五年累计实现房地产行业税收421.65亿元,为“十二五”的2倍。积极开展“大棚房”“违建别墅”“农村乱占耕地建房”等问题专项整治,连续22年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城区五年累计完成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面积250.94万㎡,集体土地征拆18.92万亩,比“十二五”增长87.7%。市本级招拍挂成交土地463宗,成交面积3.33万亩,成交价款640亿元,分别比“十二五”增长9.42%和113.65%。建筑业加快创新发展。“十三五”期间,预计全市建筑业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建筑业总产值增速稳定保持在10%左右,预计每年拉动GDP增长4.5个百分点。建筑业占GDP的比重由2016年的6.8%增长到2019年的10.1%。建筑施工企业创“鲁班奖”4项、“国优工程”3项、省“芙蓉奖”24项、“省优工程”83项、市“神农奖”435项。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加快发展,预计新开工绿色建筑面积1360万平方米,新增装配式建筑面积565万平方米,中心城区装配式新建建筑比例达到50%以上。株洲市获评全国钢结构装配式建设试点城市,建成株洲市装配式建筑产业示范园,湖南建工五建装配式建筑生产基地、中天杭萧钢结构装配式建筑生产基地及湖南国信装配式建筑生产基地建成投产;五维木结构装配式建筑生产基地、飞山奇加气混凝土墙板生产基地加快建设。建筑产品日益丰富。市民中心成为全球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被动式节能建筑;青龙湾德国之家项目获得住建部和德国能源署颁发的a级证书;仁达大楼、高科·总部壹号、湘水湾一期等一大批项目获鲁班奖和国家优质工程。住房保障覆盖面逐步扩大。全市保障性住房建设和各类棚户区改造累计投入519亿元,为“十二五”的6.3倍;全市实施棚户区改造8.47万套,为“十二五”的1.5倍;发放住房困难家庭租赁补贴3.39万户,为“十二五”的1.3倍。“十三五”期间,全市累计争取中央和省级补助资金18.91亿元,实施公租房实物保障6.98万户,实施各类棚户区改造1415万平米,城区人均住宅面积从2015年的38.5平米提高到50.55平米,城镇低保、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基本实现应保尽保,中等偏下收入家庭住房条件有效改善。
改革创新大显成效。行政审批改革全面深化。完成“多证合一”“多审合一”“多规合一”协同审批等改革任务,先后出台产业项目“拿地即开工”“不见面审批”等制度,项目建设审批时限压缩工作日51个,较法定时限压缩75%。海绵城市建设全域推进。采用“规划引领、导则指导、审批把关”的方式,编制株洲市海绵城市建设规划、建设技术导则等纲领性、指导性文本,因地制宜推进株洲市新老城区海绵城市设计,创新提出海绵城市建设告知承诺制制度,全域化推进株洲市海绵城市建设,2020年株洲市经住建部相关专家评估,完成了关于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达到海绵目标的有关要求,得到住建部及省厅的充分肯定。历史建筑及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工作大力推进。发掘历史故事,传承文化基因,展现株洲特色,分袂亭、炎帝神农像等8处株洲历史建筑适时公布,实现市区历史建筑“零”的突破。
民生实事大惠四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率先实施城区既有住宅加装电梯,破解“上楼难”,紧盯群众上下楼难问题,大力推进既有住宅加装电梯。完成安装200多台,惠及4000多户家庭近2万市民,成为全省第一个有政策、有补贴加装电梯的城市。探索物业管理“四方四级”模式,破解“物业难”。紧盯群众反映强烈的物业管理问题,以无人管、管不好的小区为重点,深化“四方四级”物业管理模式,完善物业项目全覆盖平台,推动小区物业管理法治化、规范化、集约化。市区288个无物业管理小区成立业主组织,85个实现业主自治。开展农村住房保障攻坚行动,破解“住房难”。全市共完成农村危房改造、土坯房改造70182户,整治农村“三类房”108698间、855万平方米,11万余户农村四类重点对象及“边缘户”住房安全保障率达到100%。认真贯彻落实《株洲市农村村庄规划建设管理条例》,培育农村工匠1276名,人民日报以《湖南株洲通过立法规范村镇建设—规划村居颜值升》为题在要闻版上宣传推介。
编辑:刘艳芳
来源:湖南省住建厅
本文链接:https://zfhcxjs-wap.rednet.cn/content/2021/01/21/8909506.html